查看原文
其他

塔里木乡村小车间“扶”出全球货


19时50分,落日映红塔里木盆地上空,下班时间到了。女工集体下班的场景,几年前在盆地西缘尚还稀罕,而现在正“遍地开花”。

  

各色电动车在院里摆成一排,阳光沿门窗斜射入车间,女工围在黑板前,用普通话大声朗读“印压”“面衬”“鞋舌”……

  

这是扶贫车间常见的情景。趁着刚下班的这点时间,开在新疆疏勒县乡村的粤宁鞋业公司在给女工们补习普通话。从广东来的年轻厂长手拿教杆,在黑板上写下生词,带头朗读,再让翻译用维吾尔语向大家解释词义。

  

在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南疆四地州,扶贫车间面积从100平方米到500平方米不等。虽然规模不大,但却遍布盆地周边绿洲里的乡村。

  

产在乡野,但货品时尚,甚至直销海外。走进粤宁鞋业的车间,货架上摆放着186名工人当天生产的1000多双运动鞋,造型是时下流行的白色款式。负责人刘瑞波介绍,鞋子是为周边国家的客户生产的,通过中欧班列出疆,将运送到吉尔吉斯斯坦、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等国。

  

投产于去年10月,享有当地政府提供的厂房、员工岗前培训补贴、运费补贴等优惠政策,员工则来自周边几个乡村。粤宁鞋业所在的疏勒县,2018年将扶贫车间扩展到全县多数村庄,目前正从东部地区招商引资。

  

从广东远道而来的10人技术团队,最让刘瑞波骄傲。依靠他们的专业管理,粤宁鞋业早早步入正轨,上月即开始盈利。

  

眼下,刘瑞波最操心的是工人工作效率,“中亚的订单还有很多,但我们现在不敢多接单,只能从慢单先开始。培养熟练工人需要时间。”

  

相距80公里外的岳普湖县,从广东来投资设厂的嘉弘服装入驻当地超过一年。负责人邓健告诉记者,因货品出口俄罗斯、德国,对质量要求较高,当地工人的劳动效率还有待提升。目前,员工的产出仅相当于东部沿海熟练工的三分之一。

  

“毕竟生活在偏远的塔里木盆地,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从来没有进过工厂。”从山东东营来疏勒县援疆的翟建峰,来新疆工作已经三年了。他说,企业投资南疆,对当地情况要有充分了解。因为人多地少,缺少现代企业,塔里木盆地的农牧民时间和效率意识不是很强,刚走上生产流水线,需要耐心培养和引导。

  

记者了解到,随着近年来新疆明确以就业为导向、以南疆为重点,不断加大对南疆四地州纺织服装业带动就业的支持力度,特别是2015年国家宣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,东中部企业开始大量落地南疆,贫困的穷根正被连根拔起。

  

从山东落户疏勒县两年,如今在当地拥有15个厂区、1500名工人的疏勒海洋服饰有限公司称得上外来企业投资发展的样板。不过,直至2017年底,总经理靳忠生还在为培养和稳定熟练工人发愁。“现在很多同行来我这取经”,随着新疆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,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用工的支持力度,靳忠生的困扰渐渐消除,正尝试扩大出口欧洲市场销量。

  

同行的邓健和刘瑞波也打算效仿靳忠生,在车间附近配套建好托儿所,让员工妈妈们更安心工作。

  

“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,我们企业现在做的,是在为南疆培养现代工人。”回顾投资兴业的过程,翟建峰说,“这不仅是扶贫脱贫,塔里木盆地也将因此连通世界、接轨现代生活。”(记者李志浩)


-End-

来 源 / 新华社

责任编辑 / 马 倩

推荐阅读


聚力脱贫攻坚勇啃“硬骨头”


新疆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